
走笔莫干山
▲这是杭州第二绕城高速公路与德清县莫干山镇五四村「新华社发(谢尚国摄)
▲4月9日,智能无人物流车行驶在德清县莫干山镇劳岭村的道路上。新华社发(伊凡摄)
▲4月4日,在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,“蚕花娘娘”在船上撒蚕花。新华社发(姚海翔摄)
▲以艺术和乡村为主题的莫干山芝麻谷民宿。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
晨雾未散,下渚湖的芦苇荡中惊起一行白鹭,翅尖掠过水面,将倒映的霞光碎成点点金箔。
从杭州向西北驱车约45分钟,山势渐起,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便隐于莫干山麓的烟岚之间。这座以“人有德行,如水至清”立名的浙北小城,用两千年的山水灵韵与创新脉搏,编织出一张令人沉醉的网——既有竹海翻涌的灵秀,又见山水田园的活力,更藏着破茧新生的密码。
竹海深处藏春秋
甫入德清地界,莫干山的轮廓撞入眼帘。这是德清最醒目的地标。
春末夏初,莫干山新竹茁壮成长。清晨山间有薄纱般的雾气,竹梢上凝着露水,石板路也有些湿漉漉的。人们脚步轻叩的声响混着鸟鸣,仿佛要敲开一本厚重的旧书。
莫干山的故事大约可以追溯到春秋末年。吴王阖闾派当时的铸剑神手干将、莫邪在此淬炼稀世雌雄宝剑。他们铸剑的山,就被称为莫干山。而遍地修篁之中,有双叠飞瀑从崖顶坠下,直泻剑池,引人神往。传说中,干将、莫邪以剑池之水淬剑,锋利非常。
时间之河流过,莫干山愈发厚重,也愈发精彩。自19世纪末开始,西方人陆续来山中建造风格各异的别墅,这里俨然成了“万国建筑博物馆”。例如,两层小楼皇后饭店就以大块的砖石墙面、深绿色的窗户与周边环境相协调。而最别致的,要属那酷似陕北窑洞设计的拱形窗户。
1954年3月,毛泽东在杭州主持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,曾上莫干山视察,在此下榻休息。莫干山的大好风光给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,他在回程后意兴盎然地写下《七绝·莫干山》:“翻身复进七人房,回首峰峦入莽苍。四十八盘才走过,风驰又已到钱塘。”
历史的烟云与自然的灵秀在此交织。莫干山的美,是秀气与豪气并存、人文与山水共生的诗篇。
如果说莫干山是德清的“脊梁”,运河则是它的“血脉”。京杭大运河杭湖游线承载着南宋“湖丝杭缎”的商旅记忆,以独特的慢节奏叩击着现代人的心扉。
大运河的橹声摇出新市古镇的晨昏。在刚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假期,手艺人沿河展示蚕丝画、传统茶糕制作技艺,吸引游客驻足体验;古镇文史馆、民间艺术工坊等文化场馆亦迎来参观高峰。古镇既留住了“旧”的历史韵味,又焕发出“新”的时代活力。
云栖之处即吾乡
德清的另一张名片,是它为人们在山水之间打造出的“家”。
2007年,南非人高天成租下泥坯房,在莫干山脚下的劳岭村三九坞开启了“洋家乐”的传奇。莫干山民宿由此声名鹊起。而今,近900家登记在册民宿云集德清,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,营收超30亿元,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。
在社交媒体上搜索“德清民宿”等关键词,人们发现,在游客眼中,来德清,与其说是“找住处”,不如说是“找生活”。“民宿+”的新业态演化,为栖息之所带来了更多值得被选择的理由。文创、体育、旅拍、露营……新赛道不断涌现。
走进坐落于莫干山镇何村村方村坞的“橙月·黑胶唱片民宿”,精致的细节诠释了烂漫天真的情怀。这里有1300多张黑胶唱片,民宿管家阎兴頔将自己对音乐的挚爱与民宿经营相融合,打造出德清民宿中“独一份”的质地。
装裱在墙上的黑胶唱片、尚能工作的古董打字机、简洁而温馨的吧台……这些细节的背后,充满了一个个故事。深夜山坞里,不止一个住客曾表示,也梦想着把家改造成这样温暖坚实的所在。
德清人深谙,诗意栖居需要职业化守护。为满足多层次、个性化、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所需,德清率先在国内完善民宿管家职业的认定、培训、考核机制,打通民宿管家培养绿色通道。在全国范围内,“民宿管家”已实现由“零”到“百万级”从业人员规模的快速跨越。
一个主题、一个故事、一桌佳肴、一组活动、一种共鸣……在莫干山,4000多名民宿管家们用他们的创意,不断提升着民宿的核心吸引力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时间、空间、文化等相关要素的叠加,让民宿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饱满。”阎兴頔说。
“山居”有新意。在德清辽阔乡野间,人们尽可以选一方露台品咖啡,远眺竹林如墨,以小时间成本实现大精神疗愈,也可以在森林音乐会、实景剧本杀、萤火虫夜游中感受传统避暑地与潮流文化碰撞出的火花,还可以给出创意提案,在德清打造“世界级度假胜地”的表达中添一抹亮色。
破竹之势谋生长
德清人民的创新基因,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显露出来。一个故事,成为流传的佳话——
改革开放初期,一家濒临倒闭的砖瓦厂叩开了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的门,来要项目、求合作。两者结为“科研生产联合体”,将“烧砖头”转为“烧晶体”,摇身一变成为电子器材厂,生产经营业绩连续五年翻番。
这一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创举,如同投石入湖,激荡出40年不息的创新涟漪。坚持“企业主体、市场导向、产学研结合”的路径,德清前行的步伐愈加稳健。
太空中,“德清一号”卫星环绕地球飞行,不断传回数据;地面上,无人驾驶测试车辆在城乡穿梭,游客们在景区登上无人驾驶公交……在德清,“地理信息”这一“科技含量”十足的词汇早已成为一张新名片。
地理信息产业是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现代化的重要引擎。早在2009年,德清就敏锐把握到发展地信产业的前瞻机遇,从零谋划、从头推进,实现地信小镇从无到有、地信产业集聚发展。随着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地德清,地理信息产业又从德清走向了世界。
如今,德清已集聚“地信+”企业430余家,实现产值连续6年翻番,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30%。
去年9月,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“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”本科专业迎来了第一批学生。聚焦人工智能与时空信息交叉学科,围绕自动驾驶、空天遥感与智慧城市、无人机与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校地合作迈上了新台阶。企业门口有了高校对口人才库,能够无缝高效对接人才供需。
在这座总面积不足浙江省陆域面积百分之一的浙北小城,林间跃动的不只是山岚与泉声,更有发展的强劲脉动。
由当年的砖瓦厂蜕变而来的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,现已成为声表面波滤波器制造全产业链企业,多款产品进入5G通信领域,并与多家高校、院所达成合作。
在德清县委主要负责人看来,德清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创举,其背后的本质精神,正是敢为人先、无中生有、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浙江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房建成说,德清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创举,已实现从创新自救、解决企业生存问题,到培育生态、发展县域经济,再到跳出县域、融入国家战略的蝶变。
暮色中的莫干山,晚风穿林而过。从流转千年的历史印记到古今结合的文旅新颜,从泥坯房到“民宿+”的乡愁经济,从“烧砖头”到“烧晶体”的产学研蜕变,小城德清的脚步不曾停歇,始终在寻找与时代最好的对话方式——正如莫干山麓的一株老竹,根系深扎泥土,新笋破土迎光。
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郑可意 朱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