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旗渠涟漪-新华每日电讯
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
首页 >正文
2025

05/09

09:53
来源:
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

红旗渠涟漪

2025-05-09 09:53:25 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

  解国记

  时空长河奔腾不息,记忆涟漪却总能在特定时刻泛起。

  2025年4月,红旗渠干部学院一个培训班的机会,让我再次踏上这片承载着不朽精神的土地——恰逢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,距我第一次见到红旗渠半个世纪,不由感慨良多。

初见红旗渠

  1975年,也是春暖花开时节。作为一个20岁出头的生产队社员,有幸以农民通讯员身份,参加河南省安阳地区通讯报道工作经验交流会。

  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。第一次从清丰县小火车站乘坐窄轨小火车到汤阴,第一次见到大火车(京广线火车)并换乘至安阳。会议安排有一个环节是赴林县参观红旗渠,我的第一次见山——便是绵延800里的太行山。

  红旗渠就挂在巍峨太行的半腰。大公交车拉着我们奔向青年洞方向。途中之路蜿蜒曲折,一边悬崖峭壁,一边万丈深渊,车子左拐右转的惯性,让人体也忽左忽右地倾侧,不时有人发出“啊”“啊”的惊叹。

  参观过总干渠青年洞等,又体验了其他设施。我们被引导登上红旗渠第二干渠八支渠上的横水公社留马渡槽,并要从这端步行到另一端。红旗渠总干渠的渠岸比较宽,岸上走问题不大。渡槽则不同,一是岸窄,二是高悬,没点胆量还真难走成。我全神贯注,口不敢言,目不远视,战战兢兢走了下来。

  还有更险的夺丰渡槽。它是红旗渠第二干渠最长的渡槽,中间越过一小丘,分为上下两段,上段17孔,下段33孔,共50孔。行走上去,视域只敢集中于脚下和槽里近身这半边的水,大气不敢出,有同行者吓得中途就地坐在岸上不走了……

  这么艰险的浩大工程,竟是在物资匮乏、技术落后的条件下,林县人一锤一钎拼出来的!我们震撼,我们感叹,我们敬佩,我们为之大受鼓舞。

  农村写稿,全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。白天下地干活,人家休息的时候,自己读书、学习、构思;晚上趁人未睡,前往访谈,回来点灯熬夜写作。这当然很苦,但再苦再累,跟林县人能比吗?分享了安阳地区通讯报道工作会上交流的经验,又有了林县人拼搏精神的加持,自己写报道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,水平也有一定提高。仅一两个月后,就有相当大一块文章在《河南日报》发表。这是我第一次在省报发稿,对我后来报考新闻专业、毕业后从事记者职业,起到了重要的引导。

玻璃板下的照片

  真正让我深入体味红旗渠精神,是上世纪90年代初。

  1991年末,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周保华、《瞭望》周刊记者林晨和我一起采访报道新一代红旗渠传人,如何以超群的建筑技术打拼全国各地,为林县经济社会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。

  1991年11月1日至4日,我们先后到县乡镇村深入采访,又集中讨论报道主题思想、篇章结构,然后返回单位分头写作,按约合稿、统稿,反复修改打磨,使体现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16字红旗渠精神的《出太行 富太行——来自红旗渠故乡的报告》,在1992年第8期《瞭望》周刊发表。

  之后,林县所属安阳市各县乡村,以红旗渠精神为激励大办乡镇企业。1993年我来此长时间采访,写出一组乡镇企业调查,连载于《经济参考报》。

  两次大的调研采访,让一个记者对16字红旗渠精神有了自己的解读。“更生”即“再次获得生命”,直接指代生命状态的重新激活。记者就是要时刻处于生命激活状态,时刻以创业意识砺己提升职业档次。“无私奉献”,在记者职业上说白了——常规情况下你肯不肯自己“贴钱”完成采写任务,特殊情况下能否舍生忘死抓取关键素材。比如记者不配录音机的时代,光靠“烂笔头”会漏掉好多生动的原生态材料,那么你肯动用“54.5元”月薪购置录音机不?当年文字记者只配标准镜头相机,你肯不肯自掏腰包买变焦头以不失难得画面?大江大河洪水决堤肆虐,你敢不敢冲到最险处察看灾情……

  精神,无论多“高大上”,都要通过具体人的具体事显现。近距离长时间浸泡在红旗渠浸染的大地上,让我得悉诸多红旗渠精神故事和人物。他们不屈不挠,可歌可泣,有的让你记一辈子。

  陈买成,43岁,退役军人,安阳县陈家井村支部书记。为了速建一个“大水泥”(厂),工程技术人员和村民日夜兼程。他患病输液,一手扎着针头,一手自举吊瓶,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指挥调度。

  其中一道工序,是租用安阳钢铁公司起重车吊装大型设备。还剩两大部件没吊完的情况下,起重车该走了——安阳钢铁公司大修季开始,需用它服务大修,两三个月后才能回来。这样,陈家井的整个水泥厂建设工期将大大推迟。

  陈买成央求:“能不能吊完才走?”

  司机答:“不能,我必须走。得按公司规定办事。”

  起重车呜呜叫着往前开,陈买成一时心无他策,竟扑通跪在车前。

  接着是他爱人,也跪倒在车前。

  立即,在场所有民工,齐刷刷都跪在地上……

  起重车司机忍不住落泪:我就是违反规定,也要把你这两件设备吊完……

  第二天,司机带着礼物,领着儿子来到陈买成家里说:“孩子,这就是我给你说的陈叔叔。你长大后,干什么事,都要学叔叔的样啊……”

  望着这位坚毅的退役军人,我脑子里幻化出一个个初闯市场的红旗渠传人。为了在北京找项目,立交桥下曾是一些人的“家”。白天满城跑,夜宿六里桥。为了对付夜里受凉拉肚子,有人出门竟带30多条裤子——没处洗啊,脏一条换一条,脏裤子装满塑料袋一总带回。红旗渠传人的建筑技术是过硬的,一旦展现便有巨大征服力。凭此,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,国家图书馆、国际饭店等新时期北京十大建筑,红旗渠传人参与建设的占8项;凭此,安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,一时多少风光……

  红旗渠传人,榜样;红旗渠精神熏染,力量!随着工作调动,我把与陈买成的合影照片随身带着,压在玻璃板下,时不时扫一眼便不惧征程多艰,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打赢了一仗又一仗。

  “您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?”

  采访陈买成是1993年7月16日,当天日记有这么几句话:

  午饭后,安阳县委书记冯树杰、县长王建邦来……冯陪去县西看乡企。陈家井的陈买成,令人几度情涌欲泪。十多年采访所未遇,不知能否表达出来。

  没想到一语成谶——感动鼓舞我多少年的人,自己竟没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报道。

  2004年8月7日,新华网对我进行《采访尖端题材之心永不死》的访谈,其中有两个问题:您记者生涯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,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?

  我说,最遗憾的事情是,1993年采访的安阳县陈家井村党支部书记陈买成,令我非常感动。但只要落笔写——不管用什么语句开头,不管用特写、通讯、消息或其他什么体裁,都觉得没有表达出这个人……

  2012年6月,陈买成来新华社看我。同叙旧事,感慨万千。我问起水泥厂的事,他说,1998年改制,接着环保治理,2005年把它炸掉,哭了好几天……

记者的职业营养

  这次从安阳高铁站来红旗渠干部学院途中,我又顺便看望陈买成。本以为75岁的老人遇挫后早退下阵来,谁知他精气神足,言语钢铡一般。孩子们都成长起来了,把铁合金物流、铸造材料和商贸搞得红红火火,有的规模以亿元计,远超他那“大水泥”,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支柱和社会事业支持者。他带我看原水泥厂办公区展览墙——竟有一幅政府有关部门绘制的《安阳豫北铁路物流产业园规划衔接图》。他回述当年:红旗渠精神培养出来的一批企业家,仍是企业顶梁柱。他憧憬未来:陈家井坐落于政府规划的物流产业园衔接区内,一旦建成豫北最大铁合金等物流集散地,这里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  陈买成愈挫愈奋、下一代拿过接力棒……这不仍在写照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吗?我参加培训班的首个环节是观看情景党课《红旗渠精神永在》,剧末展示了红旗渠传人各方面的成就。再联想自己职业生涯,感到包括红旗渠精神的红色精神谱系,确是记者职业在内的各行业通用营养剂。无论传媒业态怎样变,记者职业中一以贯之的东西不能变。那就是从红色精神谱系中汲取营养,在新闻源最核心的漩涡中采访调研,及时传播出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新闻信息。

责任编辑:史梦佳
关键词:红旗渠,精神,陈买成,采访,太行,事情,一个,职业,安阳,第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