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青山绿水间,小小花椒赢“麻”了丨“六村六业”看陇原振兴
编者按:
甘肃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,有着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,复杂的环境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,甘肃举全省之力攻下了“绝对贫困”这座横亘陇原大地千百年的堡垒,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,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彻底撕下了“苦瘠甲天下”的标签。
摆脱绝对贫困后,乡村振兴战略为甘肃农村带来历史性机遇。甘肃全面谋划高质量发展,各地因地制宜、各展所长,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,越来越多的传统种植养殖产业焕发新活力,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发展,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西部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。截至2024年底,甘肃“牛羊菜果薯药”全产业链产值达4928亿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.4%。
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“收官之年”。记者走进甘肃6个代表性强、特色鲜明的村庄蹲点调研,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陇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真实图景:在秦巴山区的白龙江畔,看“椒冠军”如何远销东南亚;在青藏高原,看“天然石城”如何旅游出圈;在黄土高原曾经苦甲天下之地,看“洋芋蛋”转型“科技薯”;在陇东革命老区,看羊产业如何链接澳大利亚、粤港澳大湾区;在祁连山麓的河西走廊,看玉米制种如何撑起全国“半壁江山”;在全国苹果主产区的苹果树下,看小苹果如何走向全世界、登陆南极。来自甘肃6个村庄的生动记录,既是甘肃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集中画像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西北农村的全方位展现。
在广袤的陇原大地,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现,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脚步蹄疾步稳。
从兰州出发,穿过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,一直往东南方向走,就到了长江流域:白龙江一江春水清澈凌冽,五凤山满目春色草木青葱。一路蜿蜒而上,在大约半山腰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小村庄: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。
▲袁启力在店铺内检查花椒产品「本报记者崔翰超摄
姜家山村不大,主街道两旁的民居整整齐齐,皆是带后院的小二楼。村民姜开创家就在其中,院里都是盆栽花卉,52岁的他最喜欢花花草草,从花椒树上锻炼出的园艺手艺已然成了他的兴趣。
“别看院子里花多,但我们这最稀罕的还得是花椒树。”姜开创说。
姜家山村所在的武都区是我国花椒最佳适生区和主产区之一,素有“千年椒乡”的美誉。截至2024年底,陇南市花椒种植面积达到308.11万亩。
这里的小花椒有着“大红袍”的美誉,以色红油重、粒大饱满、芳香浓郁享誉全国。2024年,仅武都区马街镇下南山片万亩花椒基地就有135万斤花椒走向了全国餐桌,在麻辣烫、火锅、椒麻鸡里满足食客的味蕾。
姜家山村家家户户都种花椒树,椒麻的香味早已从村民的舌尖沁入了心田。
一有新生儿诞生,家里就用花椒和艾草煮成的椒艾水擦洗身体;饭桌上吃啥都要放点花椒,还爱吃嫩绿的花椒芽;村里人睡前会用花椒水泡脚除湿气……
“春天一片绿,夏天一片红,冬天一片白”,是花椒给姜家山村的美丽馈赠。而花椒也让日子越过越红火。姜开创家里的8亩花椒地帮着他在城里买了房和车,行情最好的时候一亩地能带来1.5万元左右的收入。
花椒带来了别样风景,更结出了产业的果实。
姜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志强介绍,村里的花椒树至少是“太爷爷”辈,但以前种花椒是单打独斗。如今,依托马街镇下南山片万亩花椒基地,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花椒协会1个,培育花椒技术人员258人,2024年全村花椒总产量达19.6万斤,产值达980万元。
“大家一起种花椒、闯市场,人均增收近万元。”杨志强说,要技术,政府派专家指导;要市场,花椒基地跟商家对接;要收入,花椒林还套种马铃薯、玉米等作物,一亩地赚几份钱。
一条直达餐桌的花椒产业链条已在这里形成:以马街镇下南山片万亩花椒基地为中心,当地已建成火锅食品类企业从原产地到终端的供应链,实现了企业盈利、产业发展、农民增收。
小花椒赢“麻”了。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电商的迅速发展,让麻香飘向更远方。
坐落在马街镇的武都花椒大市场提供了花椒交易、加工、储藏等服务。花椒成熟时,200多家摊位前人山人海,椒香四溢,吸口气嘴里都麻。日加工量达20吨的花椒无尘加工车间内,花椒还要进行色选、真空包装等精细加工。
武都花椒大市场有限公司经理袁启力介绍,花椒成为当地“名片”,不仅销往四川、重庆、北京等地,更通过网络远销东南亚等海外地区。2024年该企业帮助椒农销售花椒600多吨,销售收入达4200万元。
“我们大力发展线上销售,让我们的‘椒冠军’品牌花椒走出去,去年线上销售额达600万元左右。”袁启力说。
姜家山村,此时满山青绿,正是花椒花开绽放时。
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崔翰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