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上海1月26日電 在這個不少人將就地過年的春節,消費熱點正在變化。線上線下,年味正濃。
上海一家超市里,臉盆一般大小、捏出層層花瓣、嵌著紅棗頗顯喜慶的現做大餑餑,讓本地市民驚艷,也讓留滬過年的山東姑娘馬慧“激動得快哭了”。
“雖和奶奶手工做的相比仍有點區別,但已經很解饞了!”馬慧計劃自己動手做些家鄉菜,地道食材讓她可以“大展拳腳”。
沃爾瑪超市上海田林店店長何偉介紹,超市進貨渠道日益多元,今年特別考慮到就地過年的勞動者增多,加大了力度采購能展現各地年節文化的商品,頗受消費者歡迎。
外賣年夜飯,成為不少“宅”家人士的新寵。美團平臺聯合各地商家推出“年夜飯到家”服務,支持從單人餐、雙人餐到10人以內家庭聚餐等多種規格年夜飯外賣,通過不同菜系主題,展現各地美食文化。
原習慣“旅游過年”的上海市民程涵今年預訂了上海市郊的一處民宿,一家人換個“新家”過年。考慮到疫情因素,民宿主人沒有安排聚會類活動,但會給各家準備定制的特色年夜飯。
結合本地歷史建筑、老牌酒店等元素的旅游休閑產品正在熱銷。春秋旅游副總經理周衛紅介紹,今年春節,該企業推出的上海本地旅游產品量較2019年春節旺季增長了1.5倍,“微游上海”產品增長了5倍。
“市民游客在做好嚴格的安全衛生保護措施下參加本地休閑活動,將更好地感受上海紅色文化以及城市發展新成就。”周衛紅說。
來自新疆的吳敏通過互聯網平臺了解上海本地習俗、預訂“非遺”年貨,張羅著自己的首個“海派春節”。“網上消費很方便,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很周到,讓我深感‘日久他鄉即故鄉’。”她說。
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其微信公眾號上開設了“上海年俗文化”“建筑可閱讀”等欄目,展現腌臘肉、海派剪紙等上海傳統年節美食、手工技藝以及滬上優秀歷史建筑,讓更多人感受海派文化中的年味。(記者陳愛平、余俊杰、高少華)